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 更多
學部組織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微波輻射計。圖片來源:中科院青藏所
青藏高原的大氣中有多少水汽?青藏高原的水汽與其周邊地區是如何交換的?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馬耀明等在青藏高原主體區域布設了9臺多通道微波輻射計,實現了實時聯網連續觀測。同時結合此前布設的近地層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系統,構建了首個青藏高原地表、邊界層、對流層大氣水熱立體觀測網絡平臺,為青藏高原天氣監測與預報、災害性天氣預警及氣候環境預測等提供連續的觀測數據和決策依據。
據科研人員介紹,釋放探空氣球觀測可獲取垂直分辨率較高的大氣廓線,但觀測受到天氣和經濟條件制約,且每天觀測次數有限。微波輻射計幾乎可在所有天氣條件下,以分鐘為時間分辨率進行實時連續無人值守操作,測量20~60赫茲頻段大氣向下發射的亮度溫度,反演地面至10千米的大氣溫度、濕度、云和水汽垂直廓線,輸出廓線總計58層。其中,地表到500米之間的垂直分辨率為50米,500米至2千米的分辨率為100米,2千米至10千米之間的分辨率為250米。
馬耀明告訴《中國科學報》,微波輻射計反演的大氣廓線能夠捕捉到中小尺度系統的精細熱力結構,分析降水等天氣過程的對流層快速變化信息,實現對其覆蓋區域不間斷實時觀測,獲得連續、高分辨率大氣溫度及濕度廓線,彌補探空氣球觀測的不足。
馬耀明表示,本次布設的微波輻射計按照西風斷面、季風斷面設計,可觀測青藏高原水汽從東向西、從南向北的動態傳輸過程。團隊還將利用多通道微波輻射計觀測技術,結合遙感和數值模擬手段,反演整個青藏高原區域的大氣水含量和水汽輸送變化。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